编者注:朱纪明是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第一届(03级)毕业生。已经在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Th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很抱歉这么晚才完成这篇寄语。我最近照顾出水痘的女儿,结果自己更惨烈地倒下了。我女儿的小学(北牛津很好的小学)可能有一半的学生都在这一波疫情中感染了水痘——英国举世瞩目的全民健保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并不提供水痘疫苗接种。我还没有研究为什么NHS这样决策,但以我对NHS的了解,它一定有充足的理由,而且英国绝大多数的民众接受这种安排。另一方面,就个人体验而言,显然,NHS远远称不上完美。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让你们have a taste of my research —— 我的研究同这些医疗政策、医疗体系与医疗服务等相关。
我是北大产业经济学系(那时并不叫这个名字)第一批学生。更准确地说,我来自元培学院(那时叫元培计划实验班),在细分专业时,我是元培第一个选择这个方向的。所以,这篇寄语主要写给分流之际的北大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学生,但也别忘记那些元培的孩子们。我从北大本科毕业后,来到牛津大学读了全球卫生硕士(MSc in Global Health Science)和公共卫生博士。之后,我主要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CMB; CMB于约一百年前创建并运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医院)做Research Fellow,同时在牛津大学工作(Postdoctoral Researcher)。
我并不打算说服每个人来选择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显然不会最适合每个人,而且,它需要的人也很少。我也不打算讲这个专业学什么、有什么课,我已经看到有详细的介绍,而且,专业问题并不是我的侧重点。我想发出点略微不同的声音,供你们批判性思考;离家求学到现在,一晃快15个春秋了,我想借机开启回顾那些青葱岁月,与你们共勉。
小而美
我看到很多人提到,这个系很小、学生少,因而每个学生得到的照顾更多、更能因材施教,大家的关系也都很好。这点我完全赞同,尤其之后的牛津经历,更让我认可这种“小而美”的精英教育——牛津的本科教育,最具特色的可能就是在各个学院里面开展的tutorials了;牛津的硕士项目,人数也都不多。比较起来,产业经济学系的人数,正合适。
我更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这种“小而美”。一个月前,前中国财长楼继伟的一段公开讲话,我非常欣赏,这里节选其中的一小段话:
“当前金融行业利润已超过其他行业利润总和,大量人才蜂拥而至。去年我受邀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7字班毕业生讲话,心生感慨,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些励志的话。但另一种感慨讲不出来,当时面对上千毕业生,因为不止本院,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都兼修金融相关专业。今后,优秀的青年还有多少愿意去做工程师、科学家?遑论公共经济学家。”
从楼财长的忧思中,我看到的是硬币的另一面——我担心整个经济大方向的人才供给过剩在中国会很快到来。从这方面看,这个小而美的系是你目前“对冲风险”、“去杠杆”的最好工具。仔细看看这个系的每一个教授,他们各自身怀绝技,方向其实都是不同的——我从不觉得这是一个系,这个系的每个老师都是一个系,都代表了经济方向中的一种可能。所以,如果你在体验了北大“经世济民”两年后,想要重新定位、再思考、再探索,愿经济方向的大洪流外总有一款“小而美”适合你。
兼容并包
坦白讲,我其实反对本科就把专业分这么细,意义可能不是很大(我下一部分会谈),也不符合我的教育理念。可是,我们应该一时无法改变这些。好在,老校长蔡元培在北大留下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灵魂,来中和过早、过细的专科化。
前几天,恰逢胡适先生忌辰。我们看看他当年是如何指导吴晗同学“专业分流”的:
“请你记得: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做一个能整理明代史料的学者。”
胡适帮吴晗“专业分流”到了明史方向。但能整理明代史料,也自然能整理很多其他东西。吴晗应该是领悟了很多精髓,用他自己的话说,觉得“四面八方都是坦途”。吴晗后来做了北京市副市长,我不曾记得清华北大有“市长”专业。
邀请我写寄语的老师嘱咐一定要提一下我《柳叶刀》发表的文章。其实那篇文章没有高深的模型、没有精妙的实验、没有排他的数据。你第一眼读去,也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为产业经济学系摇旗呐喊,我确实要挺直腰板自夸一下——在一个影响因子快飙到50的期刊上占据8页篇幅,绝不是一件易事。它的难处在于它很宏大系统;它很简单但很根本。它不是一个纯碎的医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或政治学家可以写出来的。它当然有北大经济的影响,有英国牛津医界的浸染,也有CMB美国贵人的碰撞。它其实是在兼容并包中找到了属于它的niche。在这方面,我感激北大产业经济学系“宽松”宽广的训练,包容甚至是“放纵”,我不曾被扼杀什么。
选择什么可能也没那么重要
专业分流,当然是人生重要的选择。我想你们可能已经听过很多很多这有多重要的话。甚至有人会说,一旦选错,一辈子就完了。我相信你们大都会十分慎重,但我担心你们可能太谨慎、过于追求完美。Perfection is the enemy of good——这是一个美国院士教导我的话。
然而,目前选专业真的那么重要吗?万一不重要呢?看看这个系的毕业生去向会很有意思,同样不少人去了财政部、银监会、工行总行、建行总行、瑞银证券等。以医学对照组实验的视角观察,我很难看出本科专业分流的重大意义。我不相信20岁的一个选择会决定你一生,北大真正的奢侈是给了你选择甚至犯错的自由和资本。专业分流,如果你选到了一生挚爱,我衷心恭喜你。如果你的选择让你经历“伤痛”,又何尝不是重大收获呢——你起初会心疼一个5岁的小女孩儿出水痘,可当你30多岁、顶着数百个水痘的“挠痒”和“呐喊”敲击键盘,其痛苦性和危险性同孩童水痘都不是一个量级,你会明白那个5岁女孩儿的水痘对她也可以成为一种祝福。
我想你在读这篇寄语之前可能内心就已经隐隐有了选择。不要顾虑太多,无论选择什么,关键是要做好,要给它时间与耐心。戊戌年,期待在北大产业经济学系遇见你。
2018年3月1日凌晨2点于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