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一样,印度正因其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以及所蕴藏的强劲经济增长潜力而为世人所关注。然而,在中印之间,却很少有直接的交流,二者对彼此的了解往往是通过西方媒体。这对于两国来说,是十分遗憾的。3月26日至28日,我有幸随曹和平老师参加在金达尔国际大学(O. 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举办的中印合作论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聆听知名政治、经济专家的演说并与印度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了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印度。
图一:人民大学教授刘云华(左一)、曹和平教授(左二)、骆臻同学(右一)
一、印度的智慧
在去印度的路上,曹老师向我讲述了他对印度的了解与记忆。曹老师说,在美国求学之时,印度给了他第一次震撼。当时他去听了几次印度老师讲授的数学课,发现印度老师的授课从最简单的东西讲起,思路清晰、推理缜密,一切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把听课的人逐渐带入了数学的最美妙境界,完全不像中国老师的授课那样充满了匪夷所思的技巧与诀窍,真有一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印度人的思辨力与创造力令他钦佩不已,从那时起他就相信印度的潜力与中国一样巨大。
印度在软件、医学、文学等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而放眼当今经济学界,印度学者也获得了国际声誉。迪帕克·拉尔和阿玛蒂亚·森在人类发展、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享有国际声誉,而他们的经济学都离不开印度的背景。正是他们,条分缕析、绘声绘色地向世界讲述了印度的故事。
在本次论坛中,印度学者的发言同样充满了真知灼见。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长Raj Kumar和国会议员Mani Shankar Aiyar。
Raj Kumar教授曾是罗德奖学金获得者,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任教,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反腐、人权等领域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更加令人钦佩的是,担任校长的短短六年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从教学到后勤事无巨细地亲自监督,使得这所年轻的学校飞速发展。他做了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Raj Kumar指出,中印两国虽然国境接壤,又有漫长的交流历史,但是两国之间目前却很少有直接的交流,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也正因此,金达尔国际大学组建了中印交流中心,并举办了首届中印合作论坛。接下来,他着重讲了中印两国在反腐败研究方面的合作前景。中印两国的腐败问题都非常严重,但一个是西方眼中的不民主政府,另一个是按照西方模式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民主政府,这就证明西方式的民主并不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腐败,腐败有更为根深蒂固的原因,中印两国需要抛开西方既有的理论体系来研究腐败。校长的讲话气势磅礴,富有激情,他好像永远能不知疲倦地把一个接一个宏伟的理想变为现实。与他共处一室,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的强大气场。
Mani Shankar Aiyar曾是一名外交家,后在辛格总理的内阁中担任村落部部长(Minister of Panchayati Raj),现为国会议员。与Raj Kumar不同,议员的讲话从容不迫,条分缕析,讲了一口流利而标准的英式英语,仿佛一位从英剧中走出的十九世纪绅士。议员演讲的内容是中国和印度的乡村建设。从印度独特的村落制度到中国的人民公社,再到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议员先生比较了两国基层治理的异同。值得一提的是,议员先生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的管理模式如数家珍。在谈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时,他非常客观地评价了这段时期中国政府的成就与不足,完全没有国内学界早已司空见惯的“一笔抹黑”的论调,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与印度都有非常有才华和创造力的学者。在本次论坛上,印度学者不受西方观点束缚的独立思考与原创性观点,令我与曹老师当年一样,深切地感受到了一次“印度震撼”。
图二:曹和平教授演讲
二、充满活力的万花筒
印度是一个文明的万花筒。行走在新德里的街道上,便会惊叹于印度社会的活力。无论是大街小巷,都布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看到,印度民众当中有些穿着传统服饰,戴着印度帽;另一些则穿着西装;还有一些穿着随意。新德里的寻常巷陌,往往就供奉着某个重要的印度教神祇。作为一个曾经数次被外来文明侵占,又被英国殖民一百多年得国家,竟然还保留着最为古老的宗教与文化,非常令人惊异。
在与印度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不同的邦之间往往语言不通,在大学中他们都普遍说英语。而即使是在家乡,与受过良好教育的亲属,他们也往往用英语交流。在印度,大约有30%-40%的人掌握了英语。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国度,传统文化又保留得如此完好,却竟然把一种外语当作日常用语,这更加令人惊异。
图三:印度街景
最令人惊异的,则是各种宗教在印度的和谐相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印度也有教派冲突,但是与当今世界云谲波诡、复杂为妙的宗教局势比较起来,印度就显得非常宁静了。印度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在这片地上和谐共存,甚至在距离新德里核心地带印度门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印度伊斯兰文化中心。而在印度教神龛不远处,就是锡克教的神堂,即使是异国的旅客也可以参观。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竟然如此奇妙地共存在一座城市中,令人感叹印度社会强大的张力。
三、跨越喜马拉雅:“龙”与“象”的合作前景
印度曾经被英国殖民者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这不仅仅是因为印度土地富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印度庞大的人口(英国殖民末期已达到3亿)所蕴藏的人力资本与市场规模。
时至今日,这颗明珠风采依旧。印度人口众多,并有很大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超越中国,然而印度的国土面积却只有298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之和。如此密集的人口,可能意味着沉重的负担,但更有可能意味着宽阔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本。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的中国,与人力资源异常丰富的印度,能否携手共进,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变中乘风破浪?
曹老师讲演的题目,正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印合作的前景。从空间的角度讲,在欧亚大陆广袤的腹地,有着丰富的资源、富饶的土地,而中印两国是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入欧亚腹地的关口。如果能够结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印两国的紧密合作,两国将会像两个强劲的引擎,共同带动起整个欧亚大陆经济走廊的活力。这将是会开创出比欧洲和北美更加激动人心的增长前景。
从结构的角度讲,中印两国可以在许多领域密切合作。曹老师尤其阐述了两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前景。中印两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都十分严重,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污染的过程往往是不可逆的。印度应该汲取中国的教训,不要以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曹老师还呼吁两国的青年在环境治理方面密切交流,找到解决两国环境问题的治本之道。
图四:曹和平教授向校长赠送书法作品
在与印度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都热切地希望了解中国,更确切地说,是透过自己的而不是西方记者的视角了解中国。他们提到,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罕有正面报道,中印学生也不愿意多花精力了解对方国家,而更愿意了解西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怎么样的?你给中国政府打多少分?在中国可以看到《纸牌屋》吗?北京的雾霾严重吗?印度同学的问题让我感到,中印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而迫切。
为了促进中印两国青年的交流,曹老师与金达尔国际大学签订了协议,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环境、资源与产业经济学系和金达尔国际大学各投资十万元人民币,用于邀请双方的学生赴对方国家实地考察环境问题,并拍摄一部关于两国环境治理成就及问题的纪录片。届时,我系同学将有机会陪同印度同学在北京市及家乡实地调研,并在印度学生的陪同下赴印度各邦实地考察。
时代周刊曾经有一期题为“龙象之争”,论述了中印两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让我发现了一个充满了智慧与活力的印度。印度与中国之间有竞争,但更多的将是合作。跨过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龙”与“象”之间的合作,即将开创出欧亚大陆飞速发展的未来。
作者:骆臻 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2013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