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9日下午,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2018级本科第二次主题班会“疫后经济恢复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于线上召开。班主任章政老师主持班会,系主任张鹏飞老师、系副主任季曦老师、系秘书车晓莹老师和辅导员李亦丁参加会议。
首先,三位老师分别为同学们解读了本次班会主题。章政老师指出,我国用三个月的时间控制住了疫情,在第一季度GDP下滑6.8%的形势下,国内经济普遍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外向度较高的地区和产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范围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革。章政老师鼓励同学们以本次疫情为契机,多做思考,同学们的思考很动人,也具有说服力。张鹏飞老师指出:复工复产的决策是政治家需要研判的,但复工也面临着缺少订单和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要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分析得出理性决策。逆全球化的浪潮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欧盟在疫情面前的松散就是一个例子。季曦老师指出: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过程是和疾病防控交织在一起的,应该从每一次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中总结宝贵的应对经验,尤其是应该从我们专业的角度,要有更多反思,既要借势而起,又要有更长远的布局。
随后,同学们依次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们予以点评。
佘金燚、尹靖雨、卢忆琪和金日男等同学关注通过直接发放补贴、刺激消费和加大财政投资、以工代赈两种促进经济恢复的方式。大家认为,采取补贴方式有很多细节需要斟酌,例如补贴对象的识别、补贴数额的确定、补贴政策的落实等,提出了提供贷款优惠政策、定向发放购物券等刺激需求的措施。对此,张鹏飞老师指出: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已经发生的事,面对新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鼓励大家多从实践层面思考问题。章政老师指出:西方国家居民储蓄率低,直接发放补贴效果可能更好。例如,日本便曾发放相当于香港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大规模消费补贴,以短平快的方式快速提振实体经济。而我国发放补贴的政策效果还要考虑到消费习惯、储蓄结构等问题,发放商品券或许是更优的决策。季曦老师补充:补贴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对于哪些群体需要补贴、如何补贴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何补贴才能做到公平等问题或许引入“精准补贴”的概念更加合适。
尹靖雨、卢忆琪和金日男同学还发现,疫情在对线下餐饮、零售等行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培育了线上消费的习惯,进一步刺激了电商平台、快递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边际成本较低的文化产业,在疫情期间的转型让许多人获得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满足,为缓解疫情冲击带来了正面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季曦老师指出:在疫情期间,经济活动呈现出线上活跃,线下低迷的特点,在恢复经济的措施中,可以考虑先从线上入手。
张瀚仁、夏雨同学将我国复工复产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以分析。抗疫不单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只有其他国家抗疫成功,恢复经济,联动的世界经济才能够恢复正常运转。在经济上,中国在抗疫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能够使我们抓紧恢复生产,在对别国进行援助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在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注重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利用率先复产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张鹏飞老师指出:不应将眼光局限在固有的问题内,要跳出框架、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作为接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找到严谨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思考和整理问题的内在逻辑。
邹逸菲同学提出:从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上看,疫情也带来了许多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似乎只剩下了劳动者身份,由于疫情来临,社会经济突然停摆,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价值和同社会的联系。章政老师点评说,在疫情的拷问下,产业链、技术链、利润链乃至价值链和文化链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疫情让经济活动这场大戏暂停了下来,我们可以借此看清舞台和角色,甚至可以走进后台看个究竟,跳出课本,会意识到什么才是重要的,很多常识常态常规正在被颠覆:总量比边际更重要、就业比增长更重要、合作比竞争更重要、道德比制度更重要等,而这些对于“经济文明的发展”是有所裨益的。
辅导员李亦丁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探讨了疫情期间媒体与舆论的作用,指出疫情期间部分事件暴露了舆论工作的一些漏洞,亟待解决。例如,国内舆论规范和中国在国外媒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问题也应得到思考和反思。
最后,三位老师引导同学们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恢复延伸开来,谈到全球治理和经济学思维的应用。老师们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拷问能力,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中深化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