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学系诞生哪一年?因历史资料的关系,必须简要回顾京师大学堂创办发展的历程。
在清光绪帝的催促下,1898年7月3日总理衙门上呈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的奏折,当日,光绪帝就拟准建立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1898年7月孙家鼐拟出京师大学堂章程,也是全国第一个大学章程。1898年11月内务府将一空闲房屋修茸后移交京师大学堂作为校舍(即后来北大的二院),有了校舍,京师大学堂张榜招生,原拟招收学生200名,而报名者已一千有零,据报道,因斋舍不敷,仅招了160名,其中,官吏30名,中学生60名,小学生70名。[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达不到近代中学生的文化水平,所以,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是“并寓小学堂中学堂”[2],招进来的学生,不可能立即进入大学本科,按《章程》规定,必须先学“溥通功课”(编译局编译的“各种普通学,尽人所当习者”)[3]估计要两年后再学各种专门课程。1898年11月19日开学后,孙家鼐申明办学的方法,“先课之经史义理”,“而后博以兵农工商之学”,[4]说明京师大学堂初办时是不分院系的预料或通才教育。
京师大学堂好景不长,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失去光绪帝的支持。更令人痛心的是,1900年京师大学堂遭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破坏,联军中的俄德军队先后占住京师大学堂,校舍被拆毁,所有书籍、仪器、家具、案卷等项一概无存,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很务实,根据当时的实情况,先办一个速成科(包括任学馆和师范馆),并准备办政、艺两个三年制的预备料。经奏准于1902年12月17日(光绪28年11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参加的学生仅有仕学馆和师范馆的学生,但显示着京师大学堂的再生而成为老北大的校庆日。
钦定大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关防
京师大学堂匾额
张百熙莅任后,致力于京师大学堂恢复的同时,以“上朔古制,参加列邦”而拟定京师大学堂各规划和章程,其中拟出的章程于1902年8月呈报清廷,经钦准颁行,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二个章程。该《章程》提出京师大学堂要设立政治、文学、格致(理科)、农业、工艺、商务、医术等七个分科大学(相当于后来的学院)。《章程》还规定在各分科大学应开设的科目(课程)。[5]这个《章程》对京师大学堂向规模化、综合化和近代化体制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当时的京师大学堂还不具备办大学本科的条件,何时能按《章程》规定设立分科大学,还要拭目以待。
1903年张百熙又奏请军机大臣张云洞会商重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4年1月完成,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三个章程。该《章程》提出京师大学堂要办8个学科大学(增一个经学科,经是楷四书里五经的经),48个学门(相当于后来的学系),并列示每个学门应开设科目(课程),包括主课,补助课和随意课的名称。如商科大学下设银行及保险、贸易及贩运和关税三个学门,必须开设40科目的主课,12科目的补助和6科目的随意课。[6]这个《章程》基本上摆脱了中国旧书院和科举制度的影响,更接近于欧美日的大学模式。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京师大学堂受到经费、校舍、教师、教材、生源和行政干预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章程》规定要创办的分科大学和学门。但京师大学堂一直为建立分科大学而创造条件,除了办好预备科之外,还积极筹款、建校舍、译编教材和聘请教师。到了1909年京师大学堂要派各分科大学的监督(商科的监督是权量),筹建分科大学,这说明创办分科大学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1910年3月,除医科外,其他七个分科大学(包括商科)举行开学典礼,[7]京师大学堂终于建立了分科大学,被认为是中国大学下设学院之始,意义重大。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发生了大变革,一是名称的改变,1912年(民国之年)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后又加“国立”二字,京师大学堂监督改称为北京大学校长,分科大学监督改称为某科学长。二是学制改变,如商科学生照旧章程是三年毕业班,改为四年毕业。三是体制变化。1913年1月教育部公布《大学令》,[8]对分科进行调整合并,分科之下设学门,如北大法科之下要设法律,政治和经济三个学门,1917年后商科并入法科的经济学门。那么经济学系的前身是商科还是法律的经济学门?从商科和法科经济学门的发展史和后来经济学系的具体情况看,北大经济学系的前身应是商科,其理由,一是商科的建立比法科经济学门早,我国早期许多经济学科的课程是京师大学堂的商科最早开设的,老北大经济学系许多课程是开设课程的延续与发展。二是老北大经济学系不是法科经济学门那样纯理论型的学系,(除1952年院系调整后短暂几年外),而是以实用为主,理论与实用结合的综合型学系,这与商科的并入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北大经济学系的正式诞生应在京师大学堂商科分科大学开学之时,即1910年3月31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