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下午,由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院长论坛”之分论坛一在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101会议室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王文举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崔建华,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张辉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提升新时代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
“提升新时代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分论坛
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蔡派,西北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广西大学副校长、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院长田利辉,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齐鹰飞,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
作为分论坛主持人和召集人,王文举对本次百所院长论坛的主题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本次论坛的总主题为“解读中国经济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具体又可分为五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通过回顾建党以来中国百年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我们了解了过去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够成功,以及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第二个专题为“经济学教育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所有主题的意义和中心所在。其他三个主题分别为“新征程当中历史使命和经济学理论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和“经济学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五个专题下,各位专家充分讨论了经济学怎么发展以及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王文举指出,关于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提升新时代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欢迎各位嘉宾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在建党百年的实践基础上,结合本校、本院的做法发表观点和想法。
蔡派结合北京城市学院的办学特色,分享了两个有助于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法。第一个特色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将企业的工程师、高层次管理人员引入到学科建设中,本校教师也参与到企业实习中去。将经济学理论和微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二个特色为海纳百川的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的人才既包括高层次的博士,也包括具有政府、企业背景的人员。具有政府工作经历的人员或参与政策制定,解读能力更强;企业背景的人员对微观经济学的秩序掌握更加透彻。他表示,这两种做法在本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和反响,希望对其他学校经济学科的建设有借鉴意义。
吴振磊就经济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有益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新时代带来了三方面的挑战。第一,新文科建设和数字经济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第三次飞跃过程对经济理论提出了众多新的命题。第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对国际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基于以上问题,结合经济管理学院特点,他认为三个做法可能产生有益的效果。第一,地方院校要做足特色。这是地方院校的生命线,只有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做到各美其美,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上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第二,交叉融合上守正创新、融入新动能。要特别注意和数字时代、多学科交叉、科教和产教的融合。第三,院校要对国家重大战略上积极响应。对地方院校而言,既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也要关注地方政策,地方政策对地方院校可能更为重要。
易行健认为对于学院发展具有“龙头”作用的经济学科建设,未来会面临很大挑战。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挑战来自整个社会当今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学本身的属性。前者指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何将这些变化和新的发展诉求合理地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后者指当今经济学的突破性进展减少,科学研究存在滞后性,是否能够支持和引领新时代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成为问题。其次,挑战来自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时代,新型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最后,挑战还来自社会服务。地方院校如何具体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定位和特色,服务地方政策和发展,也值得不断探讨。
田利辉重点从新时代的特征角度解读了经济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新时代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特征一为普惠、共享。中国现在处于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在对策上可能要求我们对经济学科实现共建,发挥地方院校和央属高校的比较优势,共同探索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特征二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是新时代的核心内涵之一。科学技术的变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影响,元宇宙等虚拟环境的流行可能会给经济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跨学科协作几乎成为必然。特征三为新时代谋求可持续发展。理性人、效用分析和单纯对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很难对此进行解答。实现普惠、共享、绿色、发展需要更多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尝试。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王维国重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经济学科建设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才培养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应该放在第一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新时代的商业模式革新、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须相应调整。东北财经大学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一种借鉴。该校通过设立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并且将培训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其他学院的教师上,实现对原来课程的信息技术赋能。实验室的配套建设等硬件环境也需保证到位。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可能会成为一个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相对容易衡量。但如国际论文这样的衡量指标可能会对教师形成压力。第三,计量工具和经济思想的权衡取舍。学术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崇拜数理模型、计量方法丰富的研究,对数学和统计技能存在特别的偏好。但近两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去数理模型化倾向。王维国认为,数理模型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经济思想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学者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性看待和使用。
齐鹰飞则从学科边界的变化、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个视角对本场议题进行了解读。首先,学科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学术研究更加强调重要问题导向,而非传统二级学科方向,这符合现如今多学科交叉和经济社会复杂化的现实。其次,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现有的社会和科研需求,对社会服务的重视也仍需加强。中国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历史大变局时代,对我们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仍需不断完善。同时,将经济学发展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也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最后,他指出,价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知识训练是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的四个重要方面。价值塑造指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相关课程考虑进来;素质提升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力提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训练。
刘耀彬从导向、口径和评价三个切入点发表了有关学科建设的观点。切入点一:经济学科建设应该是问题导向还是知识产品导向?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经济学科应回归自身的本位,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找到自身应有的硬度和力度。切入点二:经济学科的发展应该是坚持经济学范式为主,同时还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包容性吸纳。这样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才会有新的动力。切入点三:经济学的评价体系应更加科学,助力富有解释性和预见性经济理论的发展。新的评价体系应更加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质贡献和质量上,即更加关注经济学理论能否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实践做出指引。
崔建华就有关学科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可能的衡量标准和提高方法。首先,有三个方法可以衡量学科建设。第一个方法为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即中国的经济学科是否形成了具有自身逻辑架构的理论体系?是否造成了较大的国际影响?第二个方法为经济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理论对现实的指引作用大小。第三个方法为经济理论的预见性,即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对劳动工具、机器的论断对新时代仍有借鉴意义。其次,相应的四个方面可以用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第一,经济学科需要关注最基础的研究,聚焦本质的问题。第二,实证分析要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机理和规律。过度关注数量方法、经济中的数学技能更容易培养经济学工匠,而非经济学家。经济学科建设中有关经济学方法研究和经济思想的平衡也较为重要。第三,关注经济学科的交叉性,建立具有综合能力的经济学人才。第四,关注经济学科的整体生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
张辉从最新的学科评估标准、经济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最新的学科评估标准来看,立德树人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何更高质量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成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他的标准则包含师德师风、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内容。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科研更加强调解决的问题和学术贡献的重要性,服务社会则更加关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从经济学科发展的必要性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体量从第11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如此伟大的实践必然伴随着我们独特的经验和不断的开拓创新。这既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呼唤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经济理论体系。从未来的建设思路来看,我们应始终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科学借鉴西方经济学,挖掘吸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国的经济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李保霞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