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就此,国内学术界和政界已经形成了共识。2015年“两会”上,“新常态”继续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所谓“新常态”,我们理解,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总之,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将出现“新常态”。理解“新常态”,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形势,也有助于设计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要理解“新常态”,特别是认识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运行新特征,就要找到它出现的根源。而其根源,首先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要理解“新常态”,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供给一边看,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要明确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就是劳动力收入的上升,也就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因此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取得的成就。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导致原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这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一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一是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我国近几年来工作年龄人口开始下降,2012年工作年龄人口减少345万人。
其次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升。原因跟劳动力成本上升类似,一是经济发展导致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二是我国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已经接近60%,就是一个明确的表现。
再次,从技术进步的方式看,学习型技术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技术进步的成本加大。
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和模仿。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技术水平跟世界科技前沿差距很大,所以学习和模仿的空间很大。由于学习和模仿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这就导致我国的技术进步严重依赖学习和模仿,相对而言,自主创新的贡献就不大。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使其成本最小化的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科技水平跟世界科技前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学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后发优势”越来越弱。在有些领域,我国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高铁,已经几乎不存在学习的空间。因此,学习型技术进步在我国正在迅速走向尽头。技术进步低成本的时代将迅速成为过去。
第二,从需求一边看,中国经济呈现以下两个新特征:
首先是投资收益率下降,好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中好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到处都是好的投资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先是最好的投资机会被用掉,然后是收益率低一点的投资机会,再就是收益率更低的投资机会被用掉。然后就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方式提高收益率。到现在,当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投资收益率再想提高一点非常困难,企业再也难以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其次是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曾经高达35%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总产出中有35%卖给了外国人,可想而知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之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总规模越来越大,到现在,中国经济的总规模高居世界第二,如果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依然高达35%,这么大规模的出口,世界市场将难以消化。
总之,我国的“新常态”是由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结构、需求结构、技术水平的巨大变化综合形成的一种经济运行的新态势。要素成本上升、后发优势减弱、投资机会减少、出口前景不佳是形成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因素。
(刘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教授、博导;苏剑:北大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经济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