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
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副教授
yfliu@pku.edu.cn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交易行情从去年到今年再度经历令人咋舌的暴涨暴跌,对其如此肆意发展的质疑之声也随之高涨。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两会期间,即将卸任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央银行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正面回应了社会对于数字货币发展的关心,明确表示反对将数字货币当作虚拟资产来炒作,主张数字货币的发展,应该考虑给消费者、给零售市场带来效率、带来低成本、带来安全隐私的保护,以及要保证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见,央行并没有因噎废食之意,不像有评论所说,要让此类数字货币“归西”。而是一方面稳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另一方面也并不反对非央行的数字货币作为“货币”的发展。更进一步,可以说数字货币作为“货币”的发展完全可以有多层空间。
以比特币为例,其作为虚拟资产被炒作的表现极具戏剧性,其交易价格从初创时只值几美分,到2011年4月第一次上升到1美元,进而,在各种因缘际会、经历数番大起大落之后,到2017年12月中旬暴涨到2万美元,继而又很快跌落至1万美元,甚至6000美元。人们有幸或不幸地见证了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疯狂的君子兰”的活生生的当代翻版。直呼其为骗局,呼吁限制、禁止和取缔的声音不绝于耳,并且矛头指向往往是所有此类数字货币。恰好我国央行近年来已明确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意向,这就使得对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的存与废的选择看似不言自明了。但是有一点不该忘记,郁金香和君子兰是无辜的。比特币类数字货币之所以被选中来炒作,并且是“爆炒”,一定也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们作为货币的潜在特质和独特之美。
经济学家通常从货币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手段等职能来定义货币,并且从作为货币的材料应该具有的良好的物理特征、市场特征和制度特征来把握和判断一种“东西”是不是堪当货币。其中,市场特征和制度特征尤其值得再做强调。前者指的是,作为货币的材料在不同的市场上的预期价格应该比较稳定;后者则指该材料作为货币应该得到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制度安排所接受。或者借用弗里德曼的话说,货币就是人们通过规定的程序,把它们选来并指定为货币的东西。
官方货币或法定货币自然更容易符合这些特征,无需赘述。但广义来看,这一特征不是只有官方货币才有。回顾货币史,所谓“法令货币”或“菲亚特货币”(Fiat Money)是很晚近才出现的。货币史上曾经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货币”,各种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自不必说,也包括雅普岛的石币。该种货币通常存放在家门口或村里的空地,在交易发生后,虽然石币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但仍可留在买家的门口,甚至都不愿费力去做个标记,但全村人都知道并认可该块石币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穿越时空看比特币,不过是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所谓分布式记账的原理做了同样的事情而已。所以,以比特币没有“法偿性”或没有政府信用背书等断言其不具货币属性,就把问题简单化到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如果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也可以是货币,那么进一步要澄清的问题至少有二:一是当下其“郁金香化”对其作为货币的影响怎样?二是其与官方货币的关系究竟怎样?
虽然在连番炒作之下比特币的“郁金香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数字货币的关注度和期待,甚至被认为代表着货币的未来,但是毫无疑问也严重扭曲了其作为货币的属性,使其难以发挥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不仅用于交易媒介的少而又少,而且也难以作为价值尺度为商品标价。试想,原本就是一帮看好比特币的人,接受并认定了奠基者中本聪发起的算法或规则,玩起了数字货币的游戏。如果没有炒家,那么买家与卖家“高大上”地通过支付和收取比特币完成交易,岁月静好。不想不幸被炒家看中,把价格炒得能上天,除非是真爱,谁还会用它买一杯咖啡,而咖啡店老板又该如何算计用比特币为一杯咖啡标价的“菜单成本”?
更严重的是,当下数字货币的发展因其“郁金香化”而遭遇越来越多的误解和嫌弃,经常看到有关报道或舆情将各国的限制性措施视为对数字货币的打压,乃至说到废除,无端地恶化了数字货币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更突显了推动数字货币回归“货币”正途的必要性。不该错把数字货币的交易混同于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如不该混淆了作为炒作对象的郁金香和作为花儿的郁金香。正如历史上郁金香泡沫最后的破灭,丝毫不影响其作为鲜花为人们喜爱至今。限制现有数字货币的交易,当然不该、也不会是限制数字货币本身的发展,而是恰好相反。
再看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与官方货币的关系,一直或隐或现地有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取代说”,认为比特币具有取代现有官方货币的潜力,所谓其代表着货币的未来。但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比特币来势凶猛的一种比喻和形容,抑或甚至可以说是比特币炒家所用的一种“话术”。粗略了解比特币的特点就不难了解到,其基础算法和使用规则、相关设备和网络的限制、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等等,都决定了它只能供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场景下使用,完全不具备取代官方货币的实力和势能,无论是现行官方货币及其数字化,还是未来的法定加密数字货币,都谈不上取代。从基础设施层面看,现有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无非是可以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为其成员提供货币相关服务的一种“社区货币”而已,与官方货币明显位居不同的层次,完全可以各自走路,各不相扰。
现实中的“社区货币”作为“补充货币”在历史上其实早有发展,特别是服务于那些缺少官方货币的退休老人或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各种名目的“小时币”或“时间货币”、或者一些网络社区发行的“货币”,允许社区成员通过为其他成员提供服务挣得这种货币,再使用该种货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官方货币的补充,这种社区货币为改善这些缺少官方货币的社区成员的福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虽然在生成机制上不同,以采用数字化加密技术为主要特点,但从其在社区成员的小圈子内得到认可并使用这一点来看,并无本质差别。
将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定位在“社区货币”的“补充”地位上意义重大,可以避免在思考其未来发展前景时落入思维陷阱,比如似乎如果它不能一统数字货币天下,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前途。恰好相反,服务好那些看好它、偏好它、选择它的社区成员,它自然就会获得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理由,反之当然就没有前途。进而,也可以宽容看待同类的数字货币,不会再将竞争性的数字货币贬称为“山寨比特币”。也无需再担心同类数字货币之间的良性竞争,因为这种竞争所带来的可替代性数字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为数字货币的炒作活动降温,从而抑制哄抬价格。
尤其重要的是,对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的这一定位也意味着,在未来数字货币作为货币的发展战略中,仍有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发展空间。循这一思路,在这一空间里,不仅可以有现行比特币类的数字货币,还可以有各类传统社区货币的数字化开发、商业银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的开发、企业货币的数字化开发等等。“数字货币”作为“货币”的多层次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附:作者简介
刘宇飞,经济学博士,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金融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金融监管和公共经济学。著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当代西方财政学》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