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魅力是什么?它如何给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参考,如何为学生认知自我、感受生活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本期推送,我们采访了于2022年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的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秦雪征老师,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卫生健康经济学、人力资本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方面,他为北大学生开设《应用计量经济学》《中国经济导论》《高级卫生经济学》等多门课程。从1998年考入北大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到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深造,再到博士毕业后重回母校任教,秦雪征老师与北大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在这期间,他从学生到学者、从学者到教育者,一路探索,完成了多次身份的转变和拓展。
长路漫漫,惟日孜孜,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青年老北大”,倾听他的求索故事与教育心声。
Part 01
从学生到学者:摸索与坚持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秦雪征在本科期间有着广泛的兴趣——火热经济形势下的管理咨询行业和利用理论模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对他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2002年从北大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本科毕业后,抱着“趁年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模糊想法,秦雪征选择赴美留学深造,成功申请了纽约州立大学的直博项目。然而,作为一个文科生,美国经济学训练对数学的高要求一度让他倍感压力。
“我对继续深入走学术研究道路也有过犹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学习,把基础课程学扎实之后,慢慢地对经济学模型感起了兴趣。“
下定决心硬着头皮学,和同学讨论结伴学,秦雪征用各种手段使自己适应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当时,出国读博后又放弃学术道路的中国学生不在少数,而努力和耐力让他逐渐扫除障碍,终于进入到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阶段的研究。
秦雪征对研究领域的选择体现了北大的培养和他个人的性格:本世纪初,卫生经济学随着美国各政党对卫生政策的辩论,成为经济学影响社会制度的前沿。而在中国和欧洲,人口老龄化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也要求国家经济政策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资源需求。秦雪征在本科时,就受到学院老前辈们“经世济民”情怀的感染。鉴于如何能够更加公平和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是一个“从学术到政策实践都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他选择了卫生经济学作为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并耕耘这一领域至今。
除了奠定学术道路,中美学习的双重背景也使秦雪征对于如何平衡中西教育培养模式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的基础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美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鼓励自主探索和讨论启发式的教学,这在助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独立研究者上具有优势。作为两种教育模式的亲历者,秦雪征致力于把两方之长都带到教学中。他不支持过早地让本科生做大量的课堂报告,但鼓励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通过助研、参加导师课题等方式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尽快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学术视野和科研想法的研究者。本科生心态的调整、能力的储备、学术视野的培养,是这次采访中秦雪征反复提到的话题。
秦雪征为本科生开设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就充分地体现了既重视基础,又强调创新的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秦雪征选择以课堂讲授为课程的主体,以学生计算机实操为教学之辅。他强调,“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模型、结合现实数据去研究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把模型分析透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行深入的、互动性的讨论,才能真正应用好这些方法。此外,本科期间的“计量经济学”应该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模型运用到数据分析中,合理准确地阐释计量统计的结果,它不仅为学术预备人才而设立,也意在为兴趣各异的学生提供未来工作中用得到的“工具箱”。秉承这一点,秦雪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更新和改进案例已经成为他近年备课主要的关注点。精心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课程讲解,让同学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计量方法的实用性,一些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把所学投入到独立研究中,计量经济学的课堂上也诞生了不少本科生科研的题目,这显示了秦雪征教学方式的成效。
Part 02
师生之间:经济学与人的成长
对于尚在成长和摸索中的新一批“理性鹿”(注:“理性鹿”是北大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的院系吉祥物,象征学院的学子们),秦雪征如是说:
“有些同学对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特别敏感,有些同学特别擅长逻辑推理,有些同学对数字十分敏感……他们都有成为理性人的条件,都有学好经济学的可能。“
秦雪征以“理性”作为经济学的首要气质,他认为这让一个经济学人能够以相对平和的方式看待社会的纷扰,并以不急不躁的态度处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经济学在分析社会现象时,看重人们做一件事的成本和收益,并尝试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提供政策建议。因此,利用代数、统计等量化方法来理性分析成本和收益,便成为经济学人的看家本领。当我们提问对数字不敏感是否是学习经济学的天然劣势时,秦雪征马上以自己当年的经历为例,表示绝非如此:“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不努力尝试怎能轻易放弃?“坦率讲,如果有同样的时间,我当然也更喜欢看文学读物而不是学习数学。”或许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确实有更大的“机会成本”,此时只要努力克服自身的惰性,耐得住性子,向着既定的学习目标持续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成功的跨越,体验到经济学这门语言在理性分析社会现象时的美妙之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秦雪征眼里做学术需要的品质。从此出发,他也对当下的学生有自己的看法。秦雪征认为,与自己当年做学生时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北大学生眼界更为开阔,他们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叹。他还记得,班上有同学主动把机器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计量经济学问题上,体现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前沿的创新能力。
“每一届学生都有独特的、新的特长,必须承认,他们无论在思路上还是方法上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教学相长’也是我个人的直接体会。“
但是,谈及当下的北大学生,秦雪征也注意到他们心理抗压能力更弱,尤其是本科生在各色各样的选择面前常常感到困惑纠结,有时甚至陷落在个人的精神内耗里,痛苦不堪。他的第一个建议,是用行动去化解焦虑:“有的时候你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工作,可能恰恰只是因为你没有做。”他鼓励学生与其纠结选择,不如在“试错成本”更低的学生阶段多做尝试,去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科研,从而调整自己的方向。
但更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说到这里,秦雪征苦笑了一下:“这是当下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不过,他还是给出了一套完备的“组合拳”,希望送给今天的学生们。从短期调试的角度,他提到日常的运动是驱逐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工作之余,秦雪征一直保持着慢跑和游泳的习惯,也常常利用假期和家人一起去爬山、远足。他也建议同学们多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其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秦雪征认为学生应该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学会接触和关心他人、学会融入集体。他注意到,当下的学生们倾向于在线上进行快娱乐、快消费,而不愿迈出宿舍和他人、集体打交道,以至于很多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学院活动都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教育和集体建设功能。为什么今天的学生迈向集体生活有这么高的“心理成本”?他说,这倒是个值得研究的“经济学课题”了。
对秦雪征来说,他希望一代代的经济学学子们能够在学业中探求真理,在生活中找到真我,在人生中拥有真的理性,成长为不怕风雨的开拓者和奋斗者。只有这样,大学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采访 | 张馨尹 彭一诺 梁靖雯 张正涛
撰稿 | 彭一诺 张正涛
编辑 | 梁靖雯
供图 | 秦雪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