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月份,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姜你军”卷土重来,创下了近几年之内的历史新高值。生姜原本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生活佐料,陡然间其价格上涨了8到10倍,从平时的2元左右,上涨到20元左右。假如我们穿越回到2010年,你会发现,相同的情况已经上演过一次。当时生姜价格从不足1元,飙升到8-9元,也是接近上涨了10倍左右。
与生姜价格的飙升不同,经过“猪你涨”之后的猪肉价格,在今年开始一路“跌跌”不休。即使负责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部门-发改委,专门为调控猪肉价格制定了“猪粮比”的监控指标,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没能有效地阻止价格的剧烈波动。
我们注意到,像“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向钱葱”等这些经济绰号,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且隔上一段时间,就会重出江湖。当然,这些绰号的鲜明特征,让我们对这些经济现象保留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同时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些经济绰号屡次卷土重来,且周期性地循环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相似表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即使管理层制定了监控指标,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真的是不可避免的顽疾吗?
谈到这些现象的本质,不得不说起经济学里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供需关系。当市场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平衡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的波动。往往人们直接感觉是,价格对市场的供需关系起到了一个关键的调节作用。但事实上,价格只是供需关系不平衡表现出来的结果,决定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供需关系之间不平衡,以及供需关系中占优一方对利益最大化追求。
笔者认为从现阶段看,避免上述现象,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作为市场中经营者的企业管理者,和作为市场中管理者的政府。市场中的经营者,由于受到追求利益的诱惑,往往通过价格,这个市场中最简单且最直接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有利可图,并确定是否参与市场的行为。而忽视了价格背后的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和规律。当看到价格上升时,盲目乐观跟进;当看到市场出现过度繁荣,生产过剩价格下跌时,又开始盲目悲观退出。当这样的判断方式和跟进市场的行为成为主流时,就会非常容易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引导了整个市场的短期走势方向,造成了市场供需方之间严重的不平衡。
这在生猪价格的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很多养猪人,看到价格不断上升,有利可图,就加大养猪数量。他们缺乏对市场的需求数量的判断,也不清楚自己实际的销售能力。等到市场中出现猪肉供应过多,价格下跌时,养猪人只得低价销售,退出市场。这样,一旦市场的供应量减少,就会出现新一轮的“猪你涨”的现象了,这就造成生猪的价格在一个周期内,出现重复性的涨跌现象。在这个决策过程中,价格和利润成为养猪人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却忽视了对价格起决定性作用的供需信息的变化,简单地说,市场中经营者只是根据价格的涨跌在赌博,忽略了进行理性地管理和有效地控制生产规模,以符合市场的供需变化。
因此,培育一个良性的市场,首先应该培育的是市场内成熟的经营者。经营者需要有良好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良好的判断能力。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中的经营者,不应该仅仅依靠价格作为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当我们处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中的价格是非常透明的,价格中的任何差异,都很容易造成利益在短期内重新分配。因此,很难有人能够通过信息的周期性特征来冒风险进行套利的行为。经营者应该更加注重其产品营销能力,这包括通过自身产品的品质和产品特质,对产品合理的价格定位,并进行长期性的营销,而不是为一次或两次短期的利益而采用错误的判断标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方比较成熟的充分竞争市场内,商品的价格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当然,在市场经济中还有一个角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政府。政府在市场中作为管理者,所起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包括通过政策工具,平衡整个市场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利益;制定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等等。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这个职能还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于对进入市场的个体进行简单地管理,而忽略了对整个供应链条的整体统筹管理和平衡。
中央电视台曾有这样一则相关报道,描述了一些时令蔬菜从产地到销售地的过程中,价格加价的情况。一般来看,时令蔬菜从产地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可以加价7-8倍左右。整个价格的分配情况大体是,蔬菜种植人大约可以获得收入的14%,土地出租人大约可以获得收入的12%,蔬菜运输前整理成本大约是9%,蔬菜批发人可以赚取51%,这包括了物流成本,蔬菜零售人员可以赚取14%。另外,在采访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在各自环节中都需要支付相当比例的税费。从这个简答分配比例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蔬菜的主要支出已经由过去的偏重生产环节转变为偏重流通环节。二是税费比例在流通环节中所占比重是相对比较高的。如果市场管理者对这样的情况放任自流,长期以往,必然导致重流通,轻生产。如果让市场自由调节,就会发生周期性地价格波动。同时,过高的税费,推高了蔬菜的真实成本,容易导致消费者习惯的变化,造成对市场内替代产品的需求旺盛,也容易造成价格波动。
因此,政府应该从市场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制定政策,培养成熟的市场经营者;另一方面,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入手,制定相应的一揽子定位政策,比如,对于需要刺激的环节采用刺激的政策;对于需要对于补助的环节采用定点补助;对于利润较高的环节,引入充分竞争的机制,降低成本。相反,假如市场管理者仍然采用有形的管理方式,如收储制度,将管理者的角色和经营者的角色合二为一,那么不仅不能帮助理顺市场的经营管理体系,而且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新的类似现象。在管理市场的过程中,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政府的统筹规划管理,用无形的手代替有形的手。这样,我们相信所谓的“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就会自然随之消亡,同时,我们的市场也能够显现出充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