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何偏好非寿险?
朱南军 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
美国东部时间
2010年6月21日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将在印度建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并将获得印度保险业监管机构的经营许可,进军印度的汽车保险业。这次巴菲特的投资目标又是保险业,而且又是非寿险业。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学生们一个问题:巴菲特为何偏好保险业?学生们稍作停顿,然后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浮存金可以用作投资。事实的确如此,自从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在1967年收购国民赔偿公司后,保险业就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发动机,保险业的浮存金则像火箭燃料一样对巴菲特的投资事业产生巨大推动力。保险业的浮存金主要产生与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先收取保费再提供保险服务,这个时间差视保险业务性质本身可以为数天(短期旅行保险)至数十年(养老保险、终身寿险)不等;二是发生的损失事件并不会导致保险公司立即做出赔付,保险实际支付甚至需要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谈判和解决,长尾业务(例如一些责任险与再保险业务)尤甚。
我接着再问学生们一个问题:那为何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几乎全部是非寿险公司而少有寿险公司呢?相较于非寿险公司,寿险公司不是拥有更多的浮存金吗?学生们又停顿了一下,然后开始交头讨论起来,但却少有回答。如果我们拆开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投资机器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一张长长的保险公司投资清单:盖可汽车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得克萨斯联合保险公司、莱克兰火灾与意外保险公司、艾奥瓦保险公司、家庭与汽车保险公司、内布拉斯加州意外伤亡保险公司、航空保险公司、国民火灾海运保险公司。此外,还有一张长长的再保险公司清单:GEICO再保险 、可可灵再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巴郡再保险公司、Employers再保险公司 、NRG再保险公司、瑞士康氏再保险公司(北美业务) 、英国Equitas再保险公司、大众再保险公司。可以看出,上述保险公司分属于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以及再保险,都属于非寿险业务。其中,盖可汽车保险公司是全美最大的汽车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和其他伯克希尔旗下再保险公司已是世界最主要的再保险集团。巴菲特也曾明确表示其旗下保险业务的重心为意外险与再保险。
伯克希尔·哈撒韦涉及到与寿险业有关的公司只有两家:WellPoint健康险公司、Alpplied养老保险公司。传统意义上的寿险公司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清单上几近绝迹。如果将保险业视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机器的发动机的话,这个发动机却重重打上了非寿险的商标。
巴菲特为何对非寿险情有独钟却对寿险视而不见呢?巴菲特从未对此作出过解释,笔者也思不得解而孤妄推之:在保险市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寿险业无论怎样进行产品创新,都不如非寿险业产品本身的多样性显著;而且,绝大多数寿险产品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近几十年来导致寿险公司经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利率是否能够预测并加以掌控呢?这可能是保险公司投资部门日常的重要功课之一。可是股神巴菲特却不喜欢这项功课,也不相信这项功课的意义。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就是“就算美联储主席把他未来两年内的货币政策悄悄地告诉我,也不会改变我所做的任何事情” 。正如巴菲特对预测股票市场走势与买卖时机缺乏信心一样,他也不认为有任何资料能用于判断利率走势。如果寿险公司这能够预测利率的话,那么其在资产业务方面就能够准确把握固定收益投资工具的买卖时机,在负债业务方面就能够精准地进行产品定价与把握市场销售节奏。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全世界的财富将被集中到保险业。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金融业界开发了诸多利率免疫技术,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迄今为止,所有的利率免疫技术都是以牺牲期望投资收益为代价的,这是以超越市场为目的的巴菲特所不能接受的。
另一个问题是,对于旗下的非寿险业,巴菲特就能控制企业的风险吗?当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保险公司盈利了,巴菲特谦虚地将其归功于“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的眷顾。如果纵观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数十年间如果只考虑承保利润,盈余年份与赤字年份则平分秋色,这在保险业界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因为这相当于实现了保险资金零成本;如果再加上投资收益,则盈余年份居多,而且盈利丰厚。这说明长期来看,巴菲特对非寿险业收益风险的把握还是相当出色的。为何“自然之母”单单青睐巴菲特?难道真的像美国某些大学教授所说的那样,巴菲特只是一个掷飞镖的猴子,干得好全靠运气使然?
其实不然。原因在于巴菲特将旗下保险事业定位为“市场供需调节的角色”。实践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完全以损失率而非目标市场份额为基础来制定产品价格。正如巴菲特1987年说道:“只要市场价格合理,我们愿意随时进场承接任何财产意外险的保单,配合许多保险同业遵循的进出策略,当他们因为损失扩大、资本不足等原因退出市场时,我们随时可以接替,当然当一些同业进来杀价抢食市场时,虽然我们也愿意继续服务大众,但由于我们的报价高于市场价格,所以只好暂时退出观望,基本上我们扮演的是市场供需调节的角色” (请问国内保险业喜欢“引领”别人的头面人物们哪个甘愿如此定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美国保险公司为了拼市场份额而纷纷降低保费时,巴菲特宁可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在1980年到1984年期间从1.85亿美元下降到1.34亿美元。如果某一行不再赚钱了,就宁可不干这一行,在这方面巴菲特的确言行一致。
在寿险公司巴菲特就不能采取与非寿险相同的经营策略吗?在损失率评估方面,寿险业甚至比非寿险业的损失率更加稳定,更加可靠,因为非寿险的有些保单承保的是巨灾风险,其损失率较难估计。但是寿险中除了需要分析损失率外,很多长期性保单面临的利率估计对寿险公司的盈利以及现金流有巨大的影响。在巴菲特看来,保险业界对于长期利率走势的所谓的“最优估计”或者“合理假设”与臆断瞎估实在是没有什么区别。虽然这可能对精算师的专业工作稍稍有些不尊重,但是与预测利率走势比较,分析损失率还是相对靠谱一些,这也是事实。巴菲特避开寿险而偏好非寿险,只是投资于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这也是巴菲特终生遵循的投资准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