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已经过了“立春”,但中国大多数地方并没有进入真正意义的“春天”。对于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这个冬天仿佛仍在继续。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比去年同期下降11.7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41.1%,占比降至1991年以来最低点。而今年一月加工贸易进出口为542亿美元,同比下降33.8%,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8.2%。预计未来几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将持续大幅回落。
面对加工贸易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政府主管部门频频出手。按照国务院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要求,商务部及时提出了暂停加工贸易限制类保证金台账“实转”的建议。按照国务院决定,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于2008年11月21日发布公告,暂停限制类目录保证金台账“实转”。具体商品涉及限制类目录中全部出口类产品和进口类中的轻纺产品,共计2125个十位商品编码,占限制类商品总数的95%。去年12月31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了2008年第120号和121号公告,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
如何看待上述政策的效应,加工贸易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教授王跃生在接受了《国际商报》记者采访。他表示这两项政策对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金融危机下,信贷紧缩让许多企业拿不到钱,导致企业缺少资金。暂停保证金台帐‘实转’可以释放出大笔资金,减少企业资金压力。另外,加工贸易目录的放宽,使得原来可能要转移到内陆或是要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暂时按原来的方式在原地继续经营。这也让那些遇到困难的企业可以继续活下来。这两个政策都是积极的,会有正面的影响。”
王跃生告诉本报记者,加工贸易目录和保证金“实转”政策都是在2007年7、8月刚刚做过调整的,运行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而此次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基本上是退回到2007年7月之前。“我的观点是,国家当时的政策是对的。因为这些政策是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连在一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确实需要转变,不能仅仅依靠低成本加工,赚简单的加工费,而造成我们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出现问题。但是,这些政策还没有产生大的效果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导致我们现在的经济,特别是出口非常困难。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当然要有特殊办法。尽管原来的政策是正确的,但它为加工贸易设置了比较苛刻的条件,在目前许多企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国家要‘保稳定、保就业、保民生’,将加工贸易政策‘退回去’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活下来。”
但王跃生同时认为,尽管目前对加工贸易的政策“退回去了”,其实也是一种“以退为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必然的。“等到这段特殊时期过去了,经济情况稳定了,加工贸易企业还必须转型升级,这个问题迟早要面对。当然如果有企业能够在现在实现转型升级,也许今后它能进步得更快;就是目前生存出现问题,无暇顾及转型升级的企业,拖上三、五年,也必然还要走这一步,否则还会有问题。不然,中国经济持续长期的增长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谈不上,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要求。”
国家出台的政策能让经历寒冬的加工贸易企业安全过冬吗?王跃生似乎不太乐观。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国家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困难,但是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现在的核心问题不是企业生产,而是海外市场。就算企业有资金,能生产,但生产的产品没人买,再便宜的东西人家不要还是没办法。”他认为,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数都依靠出口,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萎缩对企业是致命的打击。国家的这两项政策有助于改善相关的情况,但不足以根本解决当前的困难。只靠国家救是不够的,企业“自救”才是上策。加工贸易的“最后稻草”不是国家政策,而是自我转型升级。
王跃生建议加工贸易企业,在目前欧美市场萎缩的情况下,除了要尽量生产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产品,保持对欧美的出口外,还要积极开拓新市场。“国家提出贸易多元化,就包括出口市场多元化,不能过于集中于美国和欧洲国家,比如亚非拉,特别是南亚和拉美地区,都可以成为我们产品的市场。”
他同时认为,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显效,国内需求启动,在经过相关体制和制度的调整后,企业也可以尝试一部分内销。“毕竟这些优质产品国内市场也是需要的,这也是企业的出路之一。”
《国际商报》2009、2、16